据华盛顿综合电7月28报道,特朗普在苏格兰的公开讲话中,向普京发出迄今为止最严厉的最后通牒:俄罗斯必须在10天或者12天内达成停火协议盛宝策略,否则美国将启动二级制裁。
这一突变式的外交威慑立刻引爆国际舆论。
这番话不仅标志着特朗普对俄政策的骤然强硬,也可能影响未来数月的俄乌战局、中美经济互动,以及全球能源与地缘政治格局。
一、从50天缩短至10天
早在7月14日,特朗普就提出给俄罗斯50天时间促成乌克兰战争停火,否则将对俄实施大规模关税和金融制裁,同时还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。
这番高调言论本已引发各界高度关注,然而,仅过了14天,这位一贯以“变脸快、出手猛”著称的美国总统,突然再次宣布:将原本的50天期限缩短为10至12天,扬言俄方必须在8月8日前做出“实质性和平进展”。
展开剩余84%特朗普在苏格兰与英国首相斯塔莫会晤期间公开表示:“如果普京希望继续拖延谈判,美国将不得不采取切实而痛苦的措施。”
特朗普明确表示,在当前形势下只有通过经济和金融压迫,才能迫使俄罗斯回到谈判桌前。
而所谓“切实而痛苦的措施”,包括两哥部分:
第一,对俄罗斯全部出口产品征收高达100%的惩罚性关税;
其二,启动“二级制裁”,即任何与俄罗斯有石油、天然气或军事装备交易的国家与企业,都将面临美国的连带惩罚,而这些潜在对象就包括中国、印度、土耳其以及数十家全球能源巨头。
二、俄乌双方的回应
特朗普的“缩时令”在乌克兰引起强烈回响,泽连斯基亲自发文感谢特朗普,言外之意实在赞扬特朗普的态度很坚决,同时也表示:“我们欢迎任何能推动和平的压力机制。”
其幕僚长安德烈·叶尔马克则在社交平台发言称:“当美国展现决心,俄罗斯就会退缩。”
在此之前,乌克兰方面已对俄罗斯在哈尔科夫方向的攻势提出严重抗议,并指控俄军夜间空袭平民区域,造成至少25人死亡、数十人受伤,其中包括孕妇与监狱中的囚犯。
联合国人权办公室称这些袭击“可能构成战争罪”,并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对俄方行为作出回应。
而俄罗斯的回应则呈现两种调门:
一方面盛宝策略,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称“已经注意到”美国的最新声明,并重申俄方将根据自身利益推进军事与外交进程;
另一方面,前总统、国家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则措辞强硬,直言“这是对俄罗斯的赤裸裸讹诈”,警告“每一个新的最后通牒都是走向战争的一步”,言外之意是你特朗普不要玩这种最后通牒的游戏,没有任何意义。
梅德韦杰夫甚至在社交平台写道:“如果美国选择对我们及我们的盟友全面制裁,那么我们会以适当手段回应。战争边界一旦打破,没人能独善其身。”
这番话确实足够强硬。
其实制裁俄罗斯,大家也没啥感觉,毕竟美俄双方本来就没啥贸易往来了,特朗普口中的100%也很难落实,更别说影响到俄罗斯了。
目前实属狗急跳墙了,特朗普虽然义正言辞的下达最后通牒,看似很强硬,实则他自己也没啥底气。
我们将征收关税之类的,我不知道这是否会影响俄罗斯......它可能会影响他们,也可能不影响他们,但有这种可能……这是特朗普在离开英格兰时,对随行的美国记者说的话,从他的话语中就能看出些许无奈。
所以,争对特朗普此番言论,我们需要关注的是“二级制裁”。
三、全球震荡的信号弹
在特朗普的制裁中,最受关注的是所谓“二级制裁”条款。
这一机制源于美国对伊朗核计划的制裁逻辑:任何与目标国有贸易往来的第三方国家、金融机构、能源公司等,若继续进行交易,也将遭到美国的封锁、冻结资产或切断美元结算。
这个制裁一旦落实,对中国和印度的影响是最大的。
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,中国每日从俄罗斯进口原油量约120万桶,占中国总进口量的17%。印度虽未公布具体数字,但俄油占比在其进口中已超过30%。
一旦制裁生效,两国能源供应链将遭遇重大震荡。
此外,欧洲市场也可能受其影响,尤其是德国、匈牙利、斯洛伐克等国家,他们仍有部分能源供应依赖俄气,虽然近年已有“脱钩”举措,但短期替代尚未完善,特朗普的“通牒政策”或将再度撕裂欧美对俄政策统一性。
其实不仅仅是其他国家,特朗普之所以没有底气,主要是美国国内也将受到波及。
对俄全面制裁可能推高全球原油价格,美国消费者将再次面临汽油价格上涨,而民主党议员已表达对特朗普此举可能“伤敌一千、自损八百”的担忧。
“二级制裁”不仅仅是这些,特朗普威胁普京,若不结束对乌克兰的敌对行动,美国就要搞俄罗斯的贸易伙伴,提高对俄罗斯及其出口商品的买家实施制裁,征收所谓的“二级关税”。
对于特朗普的通牒,俄罗斯完全没有放在眼里,反而加大了对乌克兰城市的导弹和无人机袭击力度。
特朗普对此只能再说一句:我对普京总统感到失望。
四、是“狗急跳墙”高手过招?“狗急跳墙”的说法看似戏谑,实则传达了特朗普在外交舞台上的某种焦虑感。
首先,俄乌战争拖延至今已逾三年,无论拜登政府还是特朗普政府,都未能形成实际的制约力。特朗普迫切希望在任期早期“立威”,以展示“与拜登不同的强硬”,这也符合他一贯的“交易式威胁”手法。
其次,国内经济压力也可能驱动他以“外交出击”转移视线。尽管美国经济总体复苏,但2025年初以来CPI上涨、房地产危机复燃等问题让白宫头疼不已。
所以只能转移矛盾,对外强硬可稳住保守派基本盘,同时也拉拢中间选民。
然而,这种手段风险巨大,一旦俄罗斯拒绝让步,美俄可能陷入“经济冷战”甚至军事误判边缘,而若美国真的对俄油买家实施惩罚,势必引起中印等国的战略反弹。
事实证明,俄罗斯确实没把这件事当回事,完全不给特朗普台阶下。
对于这事,还是梅德韦杰夫的言论一针见血,“最后通牒”本身就有历史局限性。
早在2020年,美国曾对伊朗设定“90天归核协议”时限,结果并未换来德黑兰妥协;
2022年拜登对北溪二号实施威胁制裁,也未能阻止德国能源采购行为。
“通牒本身不能创造和平,只有真正利益妥协和外交博弈才能带来解决方案。”正如《外交事务》杂志在分析中指出的那样,通牒策略若缺乏实际执行力和多边协作机制,往往流于形式主义,甚至激化对抗。
而目前,美国虽拥有强大金融与制裁体系,但能否调动欧盟、日本、澳洲等盟友同步执行,还未可知;能否说服印度、中国等新兴国家配合“断俄”,更是未知数。
所以特朗普此举,是一次典型的“极限施压”战略。他在强压普京的同时,也在对世界传递一个信号:美国回来了,不再做“旁观者”。
然而,悬崖边的博弈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施力,俄罗斯已明确表示不会屈服于“霸权讹诈”,自己不是以色列,更不是伊朗。
未来10天,将是决定俄乌战争走向的关键时间窗,是重启和平谈判的起点,还是制裁与反制裁的开端?是通往和平的桥梁,还是通向关税深渊的导火索?
没人敢下结论。
最后用政治分析员科列斯尼科夫的一番言论预判下结局:尽管普京重视与特朗普的关系,但他完全没有停战的意愿盛宝策略,更不可能在压力下让步。
发布于:江西省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